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谋划推进专业建设和发展
( 第二期 )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当前高校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双一流”建设,学院也面临一流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学院具体业务工作,促进学院创新发展,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公司党委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谋划推进专业建设和发展”活动。学院负责人、各系系主任和专家教授代表,结合学院综合情况、结合所在系专业的行业发展前景、就业市场需求、团队队伍、教学质量、企业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生源质量、员工工作等方面情况,积极谋划推进学院及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动信管系高质量发展
(信管系 涂智寿、梅远飞、郑淞尹、朱传进)
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在教育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部署,必将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党的二十大关于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各地应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全方位引才、全链条育才、全天候留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技能支撑。
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团队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些论断和部署深刻体现了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发展规律,对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信息管理系基本情况
beat365官方最新版信息管理系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两个专业。信息管理系建设以高端人才为核心,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工程实践经历丰富、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8名,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4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到62.5%;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0人,占比达55%,“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0%。教师队伍交叉学科优势明显,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占比达43.33%。现有兼职校外导师5名,“双师”型企业高管6名。
三、新时代信息管理系内涵式发展新举措
(一)努力打造信管高水平人才培养建设高地
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在高校落地生根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培养能为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的建设人才。持续推进信息管理系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信息管理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担起的时代重任。信息管理系未来将紧密结合重庆战略新兴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期打造信息管理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建设高地。
(二)积极探索多样化课程教学新模式
牢牢把握国家和时代发展脉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应用需求,依托重庆市发展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两化融合物流信息化技术应用中心等应用平台,积极探索多样化课程教学新模式,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具体来看,一是打造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多层次课程体系。紧随大数据时代潮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信息管理与决策、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方向,打造以信息管理为导向的系统开发与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为导向的大数据决策与分析两类课程群,着重培养员工在企业运营、互联网产业创新实践应用场景下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二是强化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力争专业核心课程全覆盖,实现课程要件、教材教辅资源、研讨交流、解惑答疑等网络化协同,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等省部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三是不断构建多元化公司产品新模式。遵循“卓越工程师”为导向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四是持续推进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成立教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标准和过程的规章制度,构建由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环节三个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成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形成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督导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深入实践探索“教学赛创”公司产品新模式
采用学科竞赛、实习实践、教学实践、实地调研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政产学研用”结合,多维度强化员工的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未来信管系将持续开展“教赛创”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推动创新创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广大师生的“双创”热情和不竭的创造力,引导和激励祖国青年扎根华夏大地,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以员工为主体,通过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三促”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三项改革,让员工在项目训练中挖掘实现自身价值的潜力。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公司产品综合改革,强化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理念的落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突出以德育人的育才培养新理念
引领课程思政全覆盖,发挥多种课堂协同育人功能。积极推动理论、实践、网络和创新四个课堂的联动;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学术大师开设博智大讲堂,并将专业知识传授、科学精神养成、学术理想培养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思政对四个课堂的引领;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校级“课程思政精彩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思政育人新途径、新方法。组织“立德垂范”党员示范观摩课,“课堂革命”观摩课,积极探寻专业课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想教育核心元素的契合点;开启“线上课程思政”的新探索,利用网络邀请外地名师、行业标兵以及优秀员工开展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的全覆盖,实现课程思政的鲜活和灵动性。
(五)着力推动以大数据应用场景为导向的专业建设
一是创新“服务大数据信息化行业应用场景、大数据通用知识立体化培养与经管知识个性化能力拓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优化“精专业、强实践”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外聘或培养“双师双能型”团队人才。三是构建“行业技术为标准、管理与应用技术为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大数据管理类精品课程”的标志性成果。四是以“智能化信息技术知识与经管学科特征相融合”的专业建设内涵为抓手,丰富学科内涵,服务地方经济,提升专业贡献度。五是探寻“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合作机制与管理体制。
(六)切实加强信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大计,是实现民族复兴、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就信管系而言,面对新时代教师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牢牢把握教师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立足重庆、扎根工商大学办好信息管理专业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教育,主动对接国家和重庆市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以“四个面向”为总基调,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眼点,以创新驱动为根本追求,不断满足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市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师人才队伍需求。
坚持以全面提升教师人才综合素养的兴校强校人才目标,聚焦新时代人才强校新目标新路径,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构建追求创新、鼓励探索、打造容错机制,在新进博士教师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允许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面临失败,打造宽容的人才发展环境,全力推动信管系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主动扛起时代责任,在加快建设立足工商实际的人才力量和人才高地的事业进程中全面展现信息管理系的担当作为。
(七)着力优化队伍结构,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
坚持优化信息管理系专任教师队伍结构,释放信息管理系专任教师价值效能。加强博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把引育和使用“巴渝学者”人才作为建设重点,筑巢引才,发挥教师人才聚集效应,构建人才“塔尖”。全力支持李川教授为代表的“巴渝学者”团队,稳步提升专任教师人才规模层次,把培养骨干力量和青年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力争三年内,“巴渝青年学者”人才实现历史性突破,蓄水育才,筑牢人才“塔基”。坚持培养和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瞄准当前国内外学术前沿,聚焦国家和重庆市战略需要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依托中欧合作、国家重大专项、重点平台、优势学科,推进高水平、多学科、跨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信息管理系高水平人才聚集高地和培育基地。
(八)加强党对信管系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管教育、党管教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推手作用,加强党对信管系专任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握信管系专任教师工作的政治方向,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教师队伍发展优势。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新时期信管系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做好顶层规划,搭建教师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信息管理系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以培养人才培养为全系工作重中之重,优先发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专任教师人才培育工作,重点建设各类型人才队伍,根据学校和学院要求,全力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突出质量导向,提供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平台、助力成长、赋能教师人才干事创业、本科高水平信管、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极强动力,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队伍结构显著优化,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队伍保障。
下一步,信息管理系将以服务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为己任,不断推动发展专业建设,培养万千信息资源管理者和大数据人才。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国家战略发展的指导原则和重点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建构中国自主的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体系,全力投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共圆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谋划推进新时代物流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与发展
物流管理系主任张军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特别也要求“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2018年6月,成都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教育部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面向各类高校,在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突出示范领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双万计划”聚焦本科专业点并致力于“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坚持以员工为中心,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员工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
根据重庆市教委印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渝教招发〔2016〕10号)等文件精神,2020年,重庆在浙江、上海等新高考试点省市的新生招录将按照新高考改革政策进行专业招生,2021年始,重庆在全国主要省市的新生招录都将按照新高考改革进行专业招生。因此,重庆物流本科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必将迎来新高考改革带来的直面挑战。
一、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基础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物流管理专业是重庆最早(2003年)开设的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2004年获硕士学位点,2009年获校特色专业,2012年获校卓越人才试点专业,2016年获重庆“三特行动计划”市级特色专业,2017年获批重庆市一流学科,2019年获批重庆市一流专业,2019年获批全国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 拥有26名一流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占77%,博士22人,占85%;博/硕士导师22人,40岁以下教师100%博士,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20人次,经管实验教学团队为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教学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依托2个国家级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等一流教学科研平台。与中外运、渝新欧、长安民生物流等50余家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并达到一流效果,第三方机构物流本科专业评价及排名一直稳居重庆第1名。
二、新时代物流本科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据新时代大商科背景下重庆及全国物流本科一流人才特性需求,结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物流本科一流专业新招收员工生源评估与分析结构,设定物流本科一流专业以“员工精准就业为目标、学习效果为导向、员工学习为中心”人才培养育人理念,以精准分流、多式融合为核心,以员工多元化精准就业为目标,设计物流本科一流专业“精准分流、多式融合、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精准分流”是指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流本科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中,以员工精准就业的目标岗位所对应的素养、能力和竞争力要求为导向,把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招收的物流专业员工,经过大一的通识教育之后,首先以“国际拔尖”和“专业特色”两个精准定位目标进行精准分流,分流为“国际优才班”和“特色订单班”;然后再把经过专业基础培养之后的“特色订单班”员工,以“国际物流”、“智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三个特色精准定位再次进行精准分流。“多式融合”是指在“国际优才班”的精准培养中引入“国际本科合作项目、国际本硕连读合作项目、国际专业访学和国际专业认证”等国际化人才培养形式进行多式融合,在“国际物流”、“智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特色订单班的精准培养中引入“产教融合项目、专业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员工科研项目、专业实习实践、第二素质课堂”等国内人才培养形式进行多式融合;同时,整个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中还要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教育融合起来,把学习、实习、在岗训练、创业和未来发展融合起来。“多元协同”是指在国际优才班多式融合培养中,需要学校与国际合作高校、合作机构等多元融合人才培养主体之间协同互通,在特色订单班多式融合培养中,需要学校与企业、行业、社会、政府等多元融合人才培养主体之间协同互通,以及在实践教学中实施教学范式与教学方法多元协同、教学资源与教学管理多元协同。
三、新时代物流本科一流专业“1+3+4+X”人才培养路径
在推进新时代物流本科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积极构建“1+3+4+X”的人才培养路径。其中的“1+3”是指把物流本科4年制本科学习周期细分为“1年+3年”,其中第1年进行通识教育、大类培养,核心是培养和强化物流员工的综合素养,第2-4年,以精准就业为目标进行专业教育,围绕专业素养、专业技能、行业知识、领导和管理才能等进行多式融合培养和实践训练。“3”是指员工进入第2-4年的专业学习后,需按照自己选定的精准就业目标定位在“国际优才班”、“国际物流”特色订单班和“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特色订单班等4个专业人才培养载体中选择1个作为自己的专业学习载体。“X”是指物流专业员工经过“精准分流、多式融合、多元协同”人才培养后可根据自身的精准培养、兴趣和发展规划选择就业、创业、国内升研或国外留学等多种渠道(X)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四、新时代物流本科一流专业建设主要措施
(一)加强团队团队和教学组织建设
适度引进杰出博士或优秀教授,重点优化既有团队结构(核心是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定期选派教师出国访学或进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挂职锻炼,积极推进新引进博士和年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育;同时,遴选并选聘一批企业兼职的双师型教授或专家为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及教学范式改革、课堂革命的重要辅助力量;实施国家级专家、教学名师、领军人物等“名师培育工程”,适度引进+重点培育既有团队为国家级、市级层次头衔的血红素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校级拔尖人才,并作为专业领军人才引领带动物流专业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后备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及其团队。以员工为中心,遵循员工人性发展需要、身心发展规律和专业知识发展逻辑,结合物流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等课程建设,重点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等方面持续深化教学范式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在物流管理专业内遴选部分课程推行启发式、探究式、项目推演式、小班制等教学方式,结合移动课题、双师专家嵌入课堂讲座/实践教学、项目式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等教学范式,彻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推动课堂革命。
(二)加强一流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依托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首先积极打造国家级/市级/校级的《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学导论》、《物流系统仿真》等一流课程;其次,遴选《物流运筹学》、《物料管理与ERP应用》、《国际航运管理(双语)》、《采购管理》等课程为市级/校级一流课程的后备建设课程进行重点培育于打造,另外,遴选《供应链管理》、《物流运筹学》、《物料管理与ERP应用》、《国际航运管理》等培育打造国家级/市级/校级课程思政课程。依托物流管理重点打造和重点培育的各门国家级/市级/校级一流课程,对应地积极推进《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国际航运管理》、《物流学导论》、《智慧物流与大数据处理》等教材积极培育和打造市级/校级一流教材;结合物流专业特色培养方向和物流团队科学研究方向,积极出版系列教研融合一流专著/论文集/案例集等。积极推进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智慧物流实验室建设及其对应的实验课、实验项目、实验教材或实验教辅资料建设。
(三)践行实践教学基地与产教融合
依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三大特色方向“国际物流”、“智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与渝新欧、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长安民生物流、京东物流、顺丰速运等物流企业以及重庆市商贸物流商会、重庆市物流与供应链协会、重庆市国际物流口岸服务协会等行业协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以项目式产教融合为载体,深化“引企入教+师生进企”互动融合与改革创新,切实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打造新型物流产教融合基地,搭建“学校主导、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共同发展”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四)强化员工创新创业引导与培育
依托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校级学科竞赛为基础,有效衔接全国老员工物流设计大赛、电子商务三创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知名相关学科赛事,积极引导员工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同时,积极与专业签订的产教融合企业进行合作,以企业为真实案例,开展产教融合式学科比赛,培养员工的创新创业和实战能力,培育并打造一批一流学科竞赛成果。
(五)加强国际/内合作与交流发展
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推进与安特卫普管理学院的全球供应链“本硕连读”项目,积极争取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等进行深度合作,拓展与国际名校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国际化水平,主动参与国际认证,构建中外教研资源共享生态系统。另外,要加强与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福州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国内一流专业建设效果好的院校建立校校合作,常规开展交流、研讨与合作。